荷花之韵,在国画写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上荷塘月色静谧而幽远:月光如洗的夜空下, 荷叶轻摇、水波微动;粉白相间的花朵亭立其间或含苞待放; 一只蜻蜓轻轻点过水面又飞向远方……整个场景充满了诗意与禅境之美感. 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画家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精湛技艺更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宁静淡泊而又生机勃勃.。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以自然为师、借物抒情的创作手法被广泛运用。“四君子”之一的莲花(即“藕花”)更是文人墨客笔下常青的题材之一。“出淤泥而不染”,不仅是对莲花的赞美与颂扬;更是一种高洁品质和超凡脱俗精神的象征。《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对"水彩"、"工笔画",以及本文所聚焦的主题—— "国画的'意象'"进行了详尽的解释。"‘意向’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形式……它是在知觉基础上经过大脑加工而形成的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意境深邃的中国花鸟绘画作品往往能通过简练生动的形象传达作者的情感及审美追求"。 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主题并附上多幅精美的《国家博物馆藏历代书画展品图录》,带您走进那片充满诗意且富有哲理意味的水乡世界——“荷叶田田间”。 让我们一同感受古人如何将这份超越视觉体验的心灵触动融入他们的作品中吧! - 一、《诗经》、《楚辞》:古人的咏叹调 在古代文学作泩屮,《离骚》(屈原)便有 “制芰(qì)草以为衣兮,集芙蓉之为裳”(用细长的菱叶做衣裳啊!采集芬芳的花朵来装饰自己。)等诗句描绘了笥人对于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的理想化表达;《周南•关俎》(出自 《风雅十二篇》)则云:“ 关關雁声唤春归/池边翠竹影婆姿 / 风摇绿波轻拂面... ” 这里虽未直接提及「连」字但已隐含着一种清新淡泊之意境. 这些古典诗词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欣赏和理解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的线索: 即透过文字去体会那份心灵上的共鸣 。 二 、宋代以来 :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间 从北宋开始 , 文仁画家们將目光投向自然界寻找灵感 ,他们或游历于江南园林之中 ; 或泛舟湖畔 ; 他们把个人情怀寄托在对一枝一朵小生命形态细腻入微地刻画之上 —— 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小景』风格形成时期 (如李唐 ); 而到了南宋时代随着宫廷院体画风逐渐衰落民间趣味兴起时又出现了像马远夏圭这样擅长表现宏阔场景但又注重细节处理的大家 : 其中尤以对水面倒映效果把握得最为出色者莫过于杨无准先生所作 之 『西湖十洲记册页系列组图中某几件精品之作也展示了其卓越技艺: 如第10号 作 品就巧妙利用宣纸特性营造出水天相接浑然一体之感同时又在局部特写下细致 入神地将花瓣露珠晶莹剔透之美展现出来令人赞叹不已 ! 三、「留白」,东方美学独特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虚实结合、“计黑当自成”;而在中国传统绘画面上也同样如此.“空白处并非真的空无一 物而是蕴含无限可能性和想象空间”.正如齐氏所言:“知 白守 黑方 能运 用自如.” 这种手 法尤其体现在许多优秀 的 水粉或者 工整类 型创 中— —它们 通过 对 于 ‘ 无 ’ 与 有 之间关系进行精心安排使得整个构图显得更加灵动和谐富有趣味性 四 「气脉相连”:整体布局构思巧思 以一幅典型代表作为例:《太液秋光 》由明代著名书法篆刻艺术家丁敬绘制此 件采用竖式长条形构 图方式从上至 下依次展开三段不同层次内容第一 段描写夏日里满眼碧绿色泽浓郁生机勃勃景象第二部分转 向秋天来临之际萧瑟秋风扫过之后留下残败凋零状态第三部 则回归到平静安详氛围当中给人带来心绪慰藉的感受 ... 五 最后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上来——《 国家博物館馆藏历年書畫展览资料汇编 · 第八辑 (2)》收录 了众多珍贵历史文物包括大量精美绝伦 且极具代表性意义 地 ' 花鸟鱼虫 '' 山川草木'' 等主 题創 作为 我们今 人研究学习提供宝贵资源同时也让能够穿越时空隧道领略 到那个年代大师 们 所创造 出 来 那 种 超 越 时代限制 和地域界限 上共通美感和精神内涵 ....